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草原民族的文化体验——管家婆正版管家婆今天的赴鄂尔多斯考察交流第四天

2018-08-24

7月7日星期五,在前一天与蒙古语中学的学生们热烈交谈之后,同学们又踏上了前往鄂托克草原和锡林塔拉度假村的旅途。

除却丰盛的早饭之外,上午的时间大多在车上度过。长达3个小时的车程,让部分同学在车上闭目养神,但更多的同学们被窗外的景色所吸引,流连忘返。

从康巴什新区到鄂托克草原,窗外的景色从规划有序又恢弘大气的新区高楼逐渐转变为一望无垠又水草鲜美的草原美景。湛蓝如海的天空上飘着一簇一簇成团的白云,地平线上的碧绿一直延伸到视平线才方与天空的碧蓝相接,时而视线里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湖泊,颜色清一色是天空般的深邃的湛蓝。虽然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但同学们对大草原的期待早已满溢。

经过了一个上午的颠簸,同学们终于到达了鄂尔多斯鄂旗锡林塔拉草原度假村。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蓝天,让大家不禁开怀。白云在远方连绵,牛羊在一片碧绿之上信步吃草。

我们在这里体验了蒙古悠久的射箭文化。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的又一项目,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由于在历史上弓箭是蒙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武器,人们也就非常尊重那些优秀的射手,而射手也乐于当众表演或比赛自己的技艺,因而射箭便成了那达慕的重要比赛项目。

看到真正的弓与箭,大家都忍不住跃跃欲试。开始时,大家对于弓箭并不熟悉,瞄准的位置有误、姿势不正确,箭频频脱靶。箭离弦之时,嗖地从耳畔飞过,直击箭靶;霎时,心中涌起一股壮志豪情,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英姿飒爽的蒙古男女。

短暂的休息后,我们前往参观了一处原住牧民的蒙古包。草原上的草稀稀疏疏地排布着,有些刺痛地扎着脚踝,时不时从中跳出几只与裸露的土色相近的小虫子。牛粪与羊粪渐渐多起来,蒙古包从远处的一个小点到慢慢在视野里清晰,同学们为这广袤无垠的天地所吸引、所折服。

前一日听鄂尔多斯蒙古族中学的同学们介绍,蒙古包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这一特色的建筑结构引大家纷纷驻足研究。

蒙古族学校在锡林塔拉度假村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羊肉合子、羊肉小笼、手撕羊肉、炖羊肉,羊肉的香味在整个蒙古包内飘散开来,吸引了所有人大快朵颐。而分量十足的四大碗酸奶、架在炉火上热气腾腾的奶茶等,更是让大家体验到蒙古族传统美食的同时,彰显了他们极致的好客与热情。

在晚宴进行的同时,高帆老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蒙古族的一项传统文化——蒙医。蒙医汇集了中医和藏医的精华,并融入了蒙古族人的文化与对大自然特有的理解,通过药、敷、灸等方式,对许多中医和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均有着极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蒙医对骨科的理解更是出神入化,对骨折、腰间盘突出等疾病的治疗迅速有效,这种由马背上的民族的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医学,向世人展现着蒙古族人的智慧与勤劳,蒙古族文化的博大而流长。

今天的风有些大,但险些取消的篝火晚会还是如约而至了。伴着音乐声,当篝火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燃烧起来时,欢呼声充分表达了我们的激动心情!这是我们几乎所有人人生当中的第一次篝火晚会呀!可真正走到篝火边上的我们,却又不知道篝火晚会的正确打开方式。大家围着篝火,有些不知所措,手拉手绕着篝火走着,气氛一时有些尴尬。但刘峰老师和一位当地人的到来让晚会瞬间有了气氛。蒙古汉子教我们跳起了“踢踏舞”。在他和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学会了往前走三步一踢腿的的简单步法,还有模有样地“嘿”、“哈”互相呼应。向前走近篝火时,能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热量散发开来,诉说着这草原上独特的热情和暖意。绕着篝火的圆圈时大时小,有时还会断开,但我们都非常开心,有些笨拙的舞步并不能阻挡我们的热情,就这样我们转了一圈又一圈,每个人都乐在其中。绕圈累了之后,我们开始唱歌,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后来又用音响放起了我们喜欢的歌,又唱又跳,好不快活。一起伸腿时齐齐的大声欢呼;靠近篝火时那瞬间的温暖;互相起哄打闹的欢声笑语……围火歌舞,时光美好,今晚的记忆,独特而又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在篝火晚会之后,来自蒙古族学校的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马头琴独奏《鸿雁》,刘峰老师用蒙语和唱。三小段《鸿雁》,三种音高,尽管我们听不懂蒙语,但却能感受到这首蒙古草原民歌的巨大魅力。悠扬的马头琴声,不是最标准的蒙语,却完美地演绎出了那草原上的故事,也印证着我们和蒙古族中学的友谊——互相了解、学习、交流,共同前进!

撰稿人:安明嘉、马司南、孙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