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周日晚18:30,在工程楼104教室,复旦大学中文系段怀清教授为我们带来中文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在前五讲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现代语文的发展与自我素养的提高。
段教授先从19世纪传教士将西学引入中国的过程介绍入手,指出传教士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本土中文语境,采用了适应性语言策略。在后来的西式学堂中,西方人们将教授内容分为语言、知识(包括西学、中学、基督教)两个方面。传教士们试图将中学知识化,但是中学作为一种传统和复杂的经典,是无法完全被知识化和系统化的。文化、价值、信仰,这三大核心构成了中学和基督教内容的整体。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西方人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竟自然而然成为了现实:中国学生们几乎是自觉地选择轻视中学,而投入西学和英语的怀抱。科举制度固然是用一种制度化的方式稳定地保证了中学的传统传承。但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伴随着实学类人才的稀缺,科举制度及传统教育引发了许多人的深度思考。
段教授紧接着提出了两个问题:现代语文是否有“义”?现代语文是否应有“义”之责任?语文教育的精神核心即在于文化、价值、信仰。我们喜欢并敬仰一个语文老师,可能并不一定是因为他/她的知识系统多么完备,而是在于他/她带给我们的审美、情感教育以及价值观上的启发。那么如何学好语文?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在课堂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段教授询问了每位同学印象最深刻的一部文学作品。《基督山伯爵》、《我的精神家园》、鲁迅、金庸、资中筠……这些文学作品在文字、情节、主题等各个方面带给同学们深刻印象。“在以后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渐渐减少无意识阅读,真正寻找到阅读的快乐与意义。”
至此,段教授的六次讲座已经全部结束。段教授贯穿六次讲座的核心思想,是想要提醒同学们:发现中国人,将自己视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者。感谢段教授精心准备的六次给同学们带来深度思考与启发的微课程。复旦再相会。(文:高二3班 徐云帆 图:张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