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面向6G新频谱的新质融合智能通信”
3月30日晚,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迟楠教授向同学们就“面向6G新频谱的新质融合智能通信”为题作了报告,向同学们介绍了6G发展的研究背景、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首先,迟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通信发展的历史,并阐释了由5G走向6G的功能增加与其发展关键,进而引出“新频谱通信”与“空天地海一体化”两方面。接下来,迟教授就“新频谱通信”介绍了太赫兹与可见光通信的具体情况,并就“空天地海一体化”从天基网与水下通信方面展示了其最新进展,并展现了复旦大学在其中的积极探索与杰出贡献。然后,迟教授在通信与智能方面提出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计算、交互功能在算力与能耗两个重要挑战下高通量AI光电计算的发展。最后,迟教授在未来与展望方面提出我国政府对6G发展的高度重视,并指出光通信与无线通信共同推动下一代通信网络发展、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6G技术的发展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了解了其在国家安全与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


(迟楠教授向同学们介绍智能通信)
(文:高一4班 心茅珈葳/图:实习生雷雨星/编辑:胡晨、实习生胡晓文)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语言禁忌与文化”
3月30日,盛益民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中文方向的最后一节课——语言禁忌与文化。教授先以耳熟能详的《红楼梦》中的示例为引子,自然引出语言禁忌与文化的讨论。
教授从“语言拜物教”开始,与我们讨论了语言禁忌(taboo)的含义。语言禁忌有三大特点,包括文化——地域性(如广府地区的“吉屋”“猪润”“鸡春”“月利”等词汇、我国避免用4等等)、时代性(如我国文化中“乌鸦”“乌龟”等意义的改变)、受制于语言系统(如上海人不带苹果去看望病人)。
接下来,教授具体地讲述了避讳的内容。一是为尊者讳,如国讳(即讳统治者的姓名)、家讳(即讳称父母的名字)、圣贤讳、宪讳;二是避讳凶害的词语,如“大虫”代指“老虎”;三是避开粗俗类词语。
最后,教授又介绍了避讳的具体方法,如更换说法(为避免同音冲突)、改变读音、改变文字。
盛教授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向我们揭示了语言避讳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这六节课的学习,盛教授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我们打开了语言学的大门。真诚地感谢盛老师的辛勤付出!


(盛益民教授介绍语言文化关系)
(文:高二11班 曹铮/图:实习生雷雨星/编辑:胡晨、实习生胡晓文)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历史系列讲座之“大洪水的故事:两河流域的‘挪亚方舟’”
3月30日,欧阳晓莉教授以《大洪水的故事:两河流域的“挪亚方舟”》为题带来讲座。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圣经·创世纪》中挪亚方舟的故事。人类触怒了耶和华,便打算通过大洪水摧毁人类和地球上一切生灵,只有诺亚通过建造方舟得以不被洪水淹没。接着,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中以诺亚方舟为题的马塞克。
接着,老师向我们继续讲述《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在追求永生过程中,找到唯一一位获得永生的人类——乌塔纳皮什提却开导吉尔伽美什说“悲伤徒劳无益,死亡不可避免”,乌塔纳皮什提向吉尔伽美什讲述了洪水的故事,安努等众神决定以洪水淹大地,而埃阿却因可怜人类而向芦苇藩篱,砖建墙壁泄露了这个秘密。乌塔纳皮什提便建造了木船得以保住性命,并被众神变成了神。
欧阳老师通过一系列历史讲座向我们完整介绍了《吉尔伽美什》史诗,让我们对两河流域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有了深入的认识,感谢欧阳老师!


(欧阳晓莉教授带来两河流域讲座)
(文:高二10班 胡佩萸/图:实习生雷雨星/编辑:胡晨、实习生胡晓文)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讲座之“面对自然主义,我们该何去何从?”
3月30日晚,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钱康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哲学方向系列课程“伦理学通识”的最后一讲,钱老师首先带领我们从上节课结尾提到的自然主义与情绪主义切入,开始了一段头脑风暴,我们深度感受和思考了由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完全错误性论断,因为在此条件下,任何逻辑推理都会失效,任何事件的合理性都不会存在。
作为微课的最后一节,钱老师总结了之前讲述过的内容。并进一步地探讨了自然主义在还原论方面的局限,以此引出了随附性在伦理学之中的合理性,因为其“并不比形而上学更不神秘”决定了我们即使无法解释也一定要坚持随附性。接着,钱老师启发我们对除自然主义之外其它价值的思考。
在课程的结尾,钱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思考题供我们深入,感谢六周以来钱老师的深入教学!


(钱康老师讲授“伦理学通识”课程)
(文:高二3班 姬宇恒/图:实习生雷雨星/编辑:胡晨、实习生胡晓文)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经济系列讲座之“金融的特性:虚拟性”
3月30日,复旦大学杨长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经济方向的最后一次微课。
本节课,杨教授所讲的主题是“金融的特性:虚拟性”。杨教授以学生点名作为引入,用人是实体而名字,学号是符号来说明实体经济与符号经济间的关系。虚拟性的改进过程,体现在货币、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上。实物货币转变为金属货币又转变为信用货币;金融工具从票据变为股票债券;金融工程亦在兴起。而后杨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期权”,在白板上画出图像力求让我们理解。
这堂经济微课以生动的案例构解了经济学的底层逻辑,让同学们对经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太平洋上的石轮交易”的案例让人印象深刻,用“苹果买卖”说明“期权”的过程让人耳目一新,易于理解。通过对期权涨跌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虚拟性作为金融的特性,体现在金融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方方面面中。


(杨长江教授讲解金融的虚拟性)
(文:高二10班 张奕雪/图:实习生雷雨星/编辑:胡晨、实习生胡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