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统计:数据的科学与艺术”
3月16日晚,来自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的陈钊教授为我们作了以“统计:数据的科学与艺术”为主题的报告,介绍了统计学的思想内核,并揭示其作为工具学科的重要应用意义。
首先,陈教授以“统计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切入,由常见认知入手讲其与数学的差别并论述其价值意义,进而展现其数学基础:指按固有的既定世界量化为数据,再进入真理世界。接下来,他又结合统计学历史,展现了统计学的发展过程与其中的应用。然后,他从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指出统计思维的差异性:自然的本然逻辑更注重数据本身所含的真理性;社会的总体逻辑更追求了解形成的世界。而这二者自身方法是统一的。最后,陈教授将其与当下大数据结合,阐述了四种科学范式与统计学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统计学背后的逻辑,并对其重要作用也有了深刻的体悟。


(陈钊教授讲解统计学)
(文:高一4班 茅珈葳/图:实习生姚乐琪/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饮食与文化”
3月16日晚,盛益民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中文方向的第四节微课“饮食与文化”。教授先以“筷子”的发展作为引入,讨论了筷子的材质、作用等,体现了饮食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饮食的历史能够反映中国的历史,反映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教授以汉语中菜肴的命名规律作为切入点,介绍了(食材)+烹饪方式+食材(如番茄炒蛋)和形态比喻(如蚂蚁上树、佛跳墙等)两种不同的命名方式,体现了菜肴命名可隐可细的特点。
然后,教授向我们讲述了有关烹饪动词的知识,他从“炒”“炸”(煠)的历史变迁中向我们介绍了词义演变背后反映的社会背景,即植物油在石磨发明后产量大大提高以及铁锅的普及。教授又举大闸蟹为例,介绍了“闸(实际为‘煠’)”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大闸蟹的断句。
最后,教授从西餐中餐具、菜品、烹饪习惯等区别讲述了西餐带给中国的文化冲击与西餐在中国的发展。盛教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饮食的发展如何反映文化的变迁,极富趣味性。感谢盛老师!


(盛益民教授讲解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文:高二11班 曹铮/图:实习生姚乐琪/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历史系列讲座之“吉尔伽美什的转变:从“恶行”到“义举””
3月16日晚,欧阳晓丽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吉尔伽美什的转变:从“恶行”到“义举”》的讲座。
教授首先让我们区分了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并请大家尝试自己解读某段史料片段。接着,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埃坦那的故事,埃坦那象征着对神权的挑战以及其必然的失败。(神认为人类过于强大,故使原本统一的人类语言变得混乱,导致人类建造通天巴别塔的计划失败)这也是恩启都因违抗神意而病死的原因。吉尔伽美什从原来欺男霸女的暴君,逐渐转变为砍伐雪松建造神庙的更传统的君王。当吉尔伽美什杀死了怪物洪巴巴,他洗清罪孽,却引来了女神伊什妲的表白。在她的表白中,伊什妲并非真的对吉尔伽美什有情感,而是诱之以利,用权力、财富诱惑吉尔伽美什。
欧阳教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我们对吉尔伽美什的转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谢欧阳教授!


(欧阳晓莉教授介绍吉尔伽美什的转变过程)
(文:高二10班胡佩萸 /图:实习生姚乐琪/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经济系列讲座之“金融的杠杆性:杠杠理论”
3月16日晚,复旦大学的杨长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经济系的第四堂微课。杨教授以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撬起地球”引入了本节课的核心话题——金融的特性:杠杆性。
他以万科控股权之争为案例,对“金融是杠杆”这一论断进行了论证。接下来,他以股票交易为例探讨了杠杆的影响。在股票交易中,杠杆体现在买空与卖空上。他以此讲解了杠杆的损益情况和维持杠杆的不同机制。那么杠杆的运用非常重要。金融活动中的基本困局是信息不对称,二手车市场则是在这之下的经典问题,它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体现在银行急于抽回资金,债券高于股票,抵押债券合约的普遍出现。
经济思维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新选项背后的得失脉络。正如亚当·斯密所言:“经济学所研究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人性与社会道德的规律。”未来我们可以持续用这种理性视角观察世界,让经济学真正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实用品。


(杨长江教授讲解金融的杠杆性)
(文:高二10班张奕雪 /图:实习生姚乐琪/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讲座之“捉摸不透的善”
3月16日晚,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钱康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哲学方向微课程“伦理学通识课”的第四讲。在课程的开始,钱老师延续了上节课有关绝对的善的探讨,从康德“人们的行为准则应当通过自由意志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的论断开始,带领我们推导出善的行为与自由的行为间的同等性。
接下来,钱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后果论和动机论的区别,即人类行为的善性是由后果还是动机驱动的,由此,我们进一步深挖“善”的本质,并总结出了善的不可定义性。然后,钱老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向我们阐释了自然事实的判断方法以及其对于主观判断的影响和关联,并解释了主观判断作为客观事实的映射。尽管不可解释,但我们仍可用非直观的方式做出理解。最后,钱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道有关情绪主义矛盾性的思考题作为结尾。
钱老师的授课生动幽默,互动性强,使我们受益匪浅,感谢钱老师的授课。


(钱康老师探讨“善”的本质)
(文:高二3班姬宇恒 /图:实习生姚乐琪/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