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文化冷战与亚洲华文高等教育的歧路”
2015年3月9日,复旦大学张杨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文化冷战与亚洲华文高等教育的歧路”讲座,带领我们进行了关于历史、文化、政治的研究。
张杨教授先用三个历史小片段作引入,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二战后亚洲政治景况,讲述了海外华人寻找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的故事。
林语堂先生与南洋大学的事件中,在南洋大学,华文被视为共产主义的标志,似乎成为了一种“原罪”,英语随后取代中文成为了南洋大学第一教学语言;钱穆先生与香港中文大学创建一事中,彼时的港中文名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实为贯彻美国文化自由价值观,最终由辩诉制御为辩诉制大学,汉语同样未能居本位。
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文化冷战时期屡屡发生,张杨教授指出,针对华文大学的去华文化反映了美国作为主权国家对华人群体意识的政治上的压制,与对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意识的压制。
随后,张杨教授又探讨了文化冷战中美国官私和制的知识传播战略,从文化冷战到知识冷战,讲述了历史上中美关系和知识传播。这种史学的情境化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了历史复杂性。
最后,张杨教授由历史溯回到现在,提到了当下的文化关联性,告诉我们要在文化自信的同时警惕知识殖民主义。
在提问环节中,两位同学分别提出了精彩的问题。被问及为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反动性”,张杨教授指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忠、孝、仁、礼等观念,而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当家作主,二者存在实质的不同。当代中国并未与传统对立,故理论上还没有走向完全的现代化。文化冷战的时代已经远去,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华人文化与华文高等教育将走向蓬勃、发扬光大,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向更远的远方。




(张杨教授分析文化冷战与亚洲华文高等教育的歧路)
(文:高一9班 常涵玥/图:实习生雷雨星/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亲属与文化”
3月9日,盛益民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中文方向的第三节课。教授先以马克斯·韦伯“意义之网”的比喻引入,提出亲属称谓制度应与社会文化一同进行分析。然后,教授用一段幽默风趣的视频比较了中国的亲属称谓与西方的不同,由此体现出我国亲属称谓制度的复杂。教授接着从三个方面深入地讲解了亲属称谓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部分是中国的亲属文化传统。教授以红楼梦为例,提出亲属称谓与“视点”(ego)有紧密联系,并介绍了赵元任“父系”“母系”“夫妻系”的概念与《尔雅》中“宗族”“母党”等划分。教授又阐释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的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避讳等问题。第二部分是亲属称谓的方言差异。教授以“外婆”和“姥姥”为例,深入探讨了称谓在不同地域的分布规律以及历史发展。之后再回到《红楼梦》中,从“薛姨妈”“王夫人”的长幼关系切入,讲述了各方言中对长幼亲属的进一步区分。
最后,教授带我们讨论了全世界范围内亲属称谓的规律。根据人类学家克鲁伯的研究,大致有八个因素与之相关。本次课程使我受益颇多,盛教授以极生动的案例、详细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学在日常亲属称呼中的应用,感谢盛教授。


(盛益民教授讲解亲属称谓与文化的关系)
(文:高二11班 曹铮/图:实习生张思扬/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历史系列讲座之“人类最早的城市”
3月9日,欧阳晓莉教授以《从“自然”到“教化”》为中心,以恩启都为线索,思考恩启都和吉尔伽美什是如何从“自然”到“教化”,又从“教化”回归“自然”的。
教授先为我们播放了一个人类国家变迁历史的小视频。接着,教授向我们详尽介绍了恩启都从“自然”到“教化”的过程,恩启都受到沙姆哈特引诱后,失去了野性的力量,却得到了人类的智慧。兽群躲避恩启都,恩启都开始渴望友情、社会认同,具有了人的思想情感。当恩启都与吉尔伽美什到达雪松林时,恩启都决意杀死波巴巴,其实也是因为波巴巴对恩启都消散自然、强行融入人类的嘲弄,刺痛了恩启都的痛点。恩启都在其中完成了“教化”,却未完全彻底“人化”。
欧阳教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读了史书中的传奇,使同学们身临其境,让我们对史诗的理解又更进一步,感谢欧阳老师!


(欧阳晓莉教授介绍人类最早的城市)
(文:高二10班胡佩萸 /图:实习生张思扬/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经济系列讲座之“金融的核心要素——风险”
3月9日晚,复旦大学的杨长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经济方向的第三节微课。
本节课杨教授主要讲了金融的核心要素——风险。风险,指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是主观范畴,也可能是客观范畴。它不一定是损失,只是代表着与过去不一致。此处有两个名词:“黑天鹅事件”,形容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灰犀牛事件”,形容大概率、可预测、风险范围大的风险。由于大部分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会有“风险补偿”。投资者收入或持有的财富情况、投资金额大小,投资者对储备的需求和面对风险变化的预期,都是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风险与利率成正相关,风险越大,利率也就越高。
这堂经济微课以生动的图表拆解了经济学的底层逻辑,用具体的数学公式向我们展示了风险的评估方法。“黑天鹅”事件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的小麦较上年大幅亏损”让人震撼,面对风险收益的复杂关系,我们认识到要对风险有科学、正确的衡量,才能实现收益的稳定。


(杨长江教授讲解经济学底层逻辑)
(文:高二10班张奕雪 /图:实习生张思扬/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讲座之“什么是快乐?”
3月9日晚,复旦大学青年研究院钱康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哲学方向微课“伦理学通识课”的第三讲。首先,钱康老师延续上节课话题,就快乐机思想实验,探讨这次快乐主义具备的合理性与矛盾性。本节课,钱康老师向我们讲解了“绝对善”的概念,以及其在理论中的指导与应用。
钱康老师与我们讨论了选择是否进入快乐机的理由及背后的推动力,通过(探讨)幸福与好的生活、同意识自身的关系,引出了未开放问题论证的概念。因此,我们了解到善并非是一个等同任何其他概念的属性,而是一个绝对定义,其与自由意志相绑,不依赖于动物性的欲望。
感谢钱康老师的生动讲解,以及对我们提问的耐心解答。


(钱康老师阐述快乐的含义)
(文:高二3班姬宇恒 /图:实习生张思扬/编辑:胡晨、实习生雷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