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婆正版管家婆今天的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2023.06.02)

2024-06-05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

2024年6月2日,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熊易寒教授在念慈楼4楼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的精彩讲座。

在讲座的引言中,熊教授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剖析了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差异:中学阶段强调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速度,而大学更重要地强调创造力。

讲座从社会科学的概念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比开始,社会科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基于的是可验证的假设与数据收集。熊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著名的“霍桑实验”,论证了社会科学实验过程的困难性,讲述了何为“反事实分析”,他借平行宇宙理论说明在社会科学的实际研究中反事实分析的独特意义。

熊教授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学术研究?他给出的回答是:能引发争议与共鸣,也即在理论和情感上双重的巨大影响力。他以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关于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认同问题”为例,向同学们阐释了他的理解。他认为如果不关注人的命运,在研究中会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将自己的论述归纳一个公式:好研究=好问题+好方法+好数据(+好文笔)

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能否找到一个好的“puzzle”,其往往来自日常生活中的“paradox”,将抽象与具体互相转换并从中发现反常。选择了有趣和重要问题之后。教授又强调了学术研究中热情、忍耐与想象力的重要性。

讲座的最后,熊教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前面所述的他的博士研究内容。他将农民工的子女称为城市化的孩子,以他的个人经历为起点讲述了农民工子女的气质、成长过程的变化。他们与城市居民的差异越来越小,成为了回不去的一代,且在农村、县城与城市之间面临着巨大的身份认同困境。

熊教授精湛的专业水平与丰富的个人阅历使同学们从讲座中受益匪浅,大家对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信这次讲座能够启迪同学们不断探索社会科学的研究。



(熊易寒教授介绍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B65C1

(学生们认真听讲)


(文:高一(9)班 鲁恩睿/图:实习生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杨晟浩)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医学系列讲座之“生命的演化”

2024年6月2日,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的冯异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生物与医学学习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生命的演化”。冯教授首先以一个视频为引入介绍了达尔文与19世纪生物学领域最大的突破——达尔文演化论,让同学们对这位熟悉的科学家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同时冯教授为同学们分析了对“evolution”一词的翻译——在物种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是进步的,因而“演化”更好。

“人类的祖先是什么?”这是人们在研究演化论时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冯教授依据时间轴为同学们解释了人类与诸多动物甚至植物是拥有共同的祖先的,而不能说某种动物是人类的祖先。

人的存在时间,之于地球可谓渺小,而倘若人们溯源发掘人类演化历史便可发现世界各地的人种都起源于非洲,为了适应各地环境得以生存才有了肤色差异。冯教授以此展开了人类脑、牙齿、嗅觉系统等的变化并再次提及其并不算“进步”而只能称之为“演化”。

此外,冯教授还用各种案例向同学们介绍了性选择和人为选择这两个演化方式以及解开对演化论的误解:不存在努力适应的过程,演化是没有方向的。

本节课冯教授通过问题引用,运用案例解释,结合视频图片解答,使内容深入浅出,让同学们对生命的演化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冯异教授讲解“演化”的概念


(文:高二(5)班 刘若彤/图:实习生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王希)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讲座之“伦理学小结——随附性与非还原论的自然主义”

2024年6月2日晚,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钱康老师为管家婆正版管家婆今天的25届的部分同学带来了关于伦理学的最后一次讲座。这次讲座中,钱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处理OQA(open question argument),开放问题论证的另一种思路:即非还原论的自然主义。这种理论主张道德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的关系不是“还原/同一”的关系,而是“随附”的关系,高阶属性可以承袭构成它们的那些属性的因果效力。随附关系是单向的,从而回避了OQA。钱老师引入了当代分析哲学中“稳态属性簇”的概念,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属性簇来界定道德的良善性。

同学们期待此后还有类似的宝贵机会听到这样启发思考的哲学讲座。



钱康老师阐释非还原论的自然主义)


(文:高二(8)班 杨若琳/图:实习生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卢相舒)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物理系列讲座之“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2024年6月2日晚,来自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盛卫东教授继续带领同学们沿时间向前,探讨如今仍未完全解决的物理问题。

任何科学理论都可以被“证伪”,即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一旦问题的范围超出了这一边界,人们就不得不建立新体系,或是在原有体系上打补丁。例如,科学家发现在遥远的星系中,所有恒星都以相同的速率绕中心旋转,这不符合最基本的万有引力定律,于是他们提出暗物质的概念;宇宙层面上任何天体间只有引力,但宇宙却在加速膨胀,于是科学家又不得不提出暗能量来解释宇宙膨胀的驱动力。这些概念不过是人类承认自己无知的行为,但正是这种无知鼓励着人类不断求问真理。

在课程的最后,盛教授指出人们地球在整个宇宙中无比渺小,并嘱托同学们珍惜当下,珍惜地球这一属于人类的唯一家园。


盛卫东教授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可以被“证伪”


(文:高二(9)班 徐诚浩/图:实习生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费思远)